此项目位于北京东五环外城市边缘地带,由化工厂转变的文创园内。园区建筑物多为简单的几何形体,且相互间距较大。原有建筑留存四周厚重墙体;屋顶严重损坏,仅存两根短向钢筋混凝土大梁。
改造对象与南侧两个白色的工业罐体围合出一个小型广场。建筑现状为单层建筑,占地160平米,檐口高度为5.8米。高耸的空间尺度,及破损屋面洒下的光感,吸引我们将其承租下来作为工作室使用。我们希望通过设计使建筑内部和外部社区和外界自然产生多样的空间联系。
设计以最小的动作和最少的元素增加,来调整空间以及人的行为感知。锯齿形屋顶延伸向天空,顶部天窗让阳光洒入室内,光影变幻;建筑四周面对的环境氛围各不相同,四面外墙不同的开口,及雨篷下灰空间和花园带来的空间层次给人停留、交往创造可能性,将原生产性用房转变成社区性建筑。
造价控制和简便施工是设计之初的重要考量;材料及与之相关的建造方式、人员组织、设备工具、工艺技能等,成为我们挖掘设计潜能的出发点。
材料选用普遍的低造价工业建材,方钢、瓦楞夹芯板、聚苯颗粒夹芯板、水泥纤维板等,这些材料在城市边缘地带被大量使用。建筑新增加的元素,皆是轻钢骨架加围护板材的构造系统。简明的构造设计,使得小型的施工队伍,使用简单的设备工具,以手工操作为主便可完成建造工作。
年代较近的工业厂区,设计时没有过多历史和文化上的包袱,让我们更加聚焦于场所和空间关系的塑造。对造价的控制,以及顺势而为对“易得“的材料做出优先选择,促使我们对设计非常审慎,探讨每个动作所带来的多层意义。